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在公益活动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大提高
在公益活动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大提高

2013-06-05 来源 :  作者 :

    小学公益教育课程的开展,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在公益课程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对家长有了更多的敬佩,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感悟。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一些事情,他们的探究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总结能力都潜力无限,可以大力挖掘。家长对于孩子们的公益行为都在大力支持,我们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做更多的事情。对于我的工作,真的认识到了这是一份育人的工作,老师的教育对于孩子们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我有以下体会与大家分享:

  首先,放手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探究并实践。

  去年的小学公益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组织能力很强。在进行公益课教学时,每一单元的第2课时都是实践课,让孩子们参与一些活动,从活动中进一步体会第1课讲述的内容,实践公益行为。在实践时,我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小组活动,小组总结并向全班同学汇报。在这些活动中,我仅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指导,其余让他们自己去做。以往我对孩子的活动总抱着能照猫画虎做下来就可以了。结果,他们的活动成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能力远在我的估计之外。

  例如,在实践“帮助受助者”这一课时,学生们倡议举行义卖活动。学生自己组织和分组分任务。他们根据捐的物品进行分类,分为图书类,文具类,毛绒玩具类和模型玩具类。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孩子们走进社区、公园进行义卖,最后把所得款项汇总起来交给了我。看到他们上交的款项,我大感意外。在学校教师最怕搞活动,尤其是外出活动。嫌麻烦,怕出问题,是老师脑中常想的,顾虑的。可是这次,孩子们却自行组织,拉上家长,家长们给以了热情的帮助和支持。最后小学公益教育的“帮助受助者”这一课在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中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这样的公益活动,我对孩子们的组织能力真的应该表示敬佩。

  其次,在公益活动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大提高。

  对于新鲜事物,学生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并愿意花时间去探寻究竟。单纯的重视教材上的知识讲授,造成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少了一些重视。但是,小学公益教育明确规定,学生学习一个公益观点就要把这个公益观点付诸实践,这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在实践中探究问题的平台。例如,学习“做义工,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一课时,我自己对“义工”这个概念也有点模糊,在生活中,听到的更多是“志愿者”这一概念。我就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资料,了解我们生活当中以及社会上的义工。在几天的搜集素材活动后,学生向我汇报了他们的成果。有的同学找到了生活中的义工,义务为别人服务并长期坚持做的。有的同学搜集到了社会上的有名义工,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我们能拥有良好的环境贡献力量。有的同学结合我们的学校特点,认为雷锋就是一名好的义工,他总是出现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义务为大家服务,就是一种义工行为。有的同学更是搜集到了国外的义工文化,倡导同学们向他们学习,让做义工成为一种习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自发地说道:“义工,比志愿者更高尚,他们默默无闻地传递着人间的爱心,使社会因为有了他们,多了更多的温情和文明。最让人佩服的是他们无私奉献和不求回报的精神。”听着孩子们在探究时发出的肺腑的话,让我想起了教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不存在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的教导。为此,我理解了为什么小学公益教育严格规定,课堂学习和课下活动主体是学生,学生要去探究、学生要去解决问题,学生要做公益活动。这样在教育中教师就会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的时空,让学生在实践操练的过程中,通过自身思考和行动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做公益的各种能力。

  第三,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学习公益教育的实践课需要同学们走出去,这样就多了与其他人接触的机会。平时孩子们只是在学校和家庭生活,没有更多的与别人交流沟通的机会。在公益实践时,同学们需要注意到他们接触的对象,用适当的语言来沟通,用他们的服务为别人带来帮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同学们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每一次实践课后,他们都要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总结,学生的发言越来越自然,这与他们多次的公益活动中与他人交流的锻炼是密不可分的。

  第四,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得以更好的彰显。

  小学公益教育特别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联手促进学生发展公益意识、能力和行为。在公益活动实践课中,我看到了很多家长积极为孩子的公益实践建言献策,帮助孩子搜集整理资料,帮助孩子联系实践活动地点,为孩子的实践提供安全保障。家长积极参与到了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来,对于孩子的教育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为老师和家长更好的沟通搭建了好的桥梁。例如学生们开展的为贫困山区孩子捐钱组织义卖的活动,家长的参与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为孩子们顺利完成任务起到了保障和推挤的作用。

  第五,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

  在没有接触学习公益教育课程之前,我一直都认为公益的概念很大,是件大事,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都能参与进去的。但是,在实验一段时间之后,慢慢的我的观念转变。从对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编写的教材、PPT的解读,我感到公益之事是随时可以伴随你我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举手之劳,是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做,都应该做的。比如参与城市的垃圾分类活动,在家里自觉地做到分类要求;乘地铁遇到外地不熟悉路的人,热情地讲清楚所要到达的地方,还有为上完课的老师拿作业本等等,这些微小的行为都是公益的一部分。我这样理解后突然对公益概念豁然开朗,公益概念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事情不论大小。

  理解了公益概念之后,我认真读了五年级的“尊重受助者价值观”一课。在上课之前,我在班级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你了解受助者概念吗?很多孩子刚听到这个概念时,都感觉很新鲜,不是特别的清楚。我向同学们解释这个概念,说道,在班级的日常活动中,经常会有同学之间互相帮忙的现象,被帮助者就是受助者,给以他人支持和援助的就是帮助者。你们之间的帮助受助者的帮助者行为就是在做公益。所以,关心他人是公益之举,关心班集体是公益之举,关心灾区的学生更是公益之举。公益就是为公共的利益做事情。每个人是集体的一份子,帮助他人就是让集体整体发展得更好。所以,宽泛地说,关心和帮助他人就是在做公益的事情。同学们听了很惊奇,也很高兴。原来举手之劳就可以加入做公益的行列,我们要成为热心公益的小使者就要多做公益的事情。讨论中,渐渐地学生们的眼睛明亮起来,因为他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做的那些助人为乐的事情竟是那么高尚!在每一次的公益教育课之后,我都能看到孩子们的改变。他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公益教育中传递的爱、感恩、不求回报等充满人类善性的故事注入了他们的心田,他们的生命为此更加鲜活可爱!

  总之,在小学公益教育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与快乐,感受到了家长的配合与尽责,感悟到了教师的教育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真谛!(北京雷锋小学侯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