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开发和试验小学公益教育课程,彰显我校办学特色
开发和试验小学公益教育课程,彰显我校办学特色

2013-06-05 来源 :  作者 :

    一、实验小学公益教育课程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自去年开始,我校参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学院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的小学公益教育实验项目。我校之所以开发建设公益教育课程,原因有三:

  公益教育属于德育范畴。《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小学公益教育的理念与我校办学目标是一致性。小学公益教育是为小学生公益意识的培养、公益情感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确立以及公益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它是以社区、学校、家庭三联动服务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和社区为依托、以公益活动为纽带的公益教育运行机制。我校的办学特色是“以学校为主导的三结合教育”即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两者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使我们有了参与的极大动力。因为在实验小学公益教育课程的同时,能够有效推进我校整体工作,更加彰显“三结合教育”办学特色。

  开发具有公益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学院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的小学公益教育项目指导下,我们开发了我校公益实践活动案例及课例,以公益教育的创新理念和框架为基础开发和形成我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

  二、小学公益教育课程的核心是课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为主和课下一服务性公益活动为目的。

  公益教育这个名词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大家知道公益广告、公益活动等。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又是陌生的。课程的内容是什么?课程的结构是什么?怎样开展公益实践活动?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教师面前。北师大项目组教授带领的团队几次来我校给予理论和实践指导,并鼓励教师尝试着撰写教学案例。参与的教师按照《小学公益教育课程标准》分别撰写了活动案例:“保护动物,善待生命”;“小手拉大手,预防结核病”;“为社会环保做出贡献的微公益活动”。并于2013年5月7日上午,进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

  王巍巍老师执教的《关注各种世界公益日》。课上,王老师介绍了什么是世界公益日,并且举例说明。还把世界公益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有关世界公益日的资料。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中,学生对世界公益日有了较多的了解。接着,学生通过讨论,决定课下开展“小手拉大手,预防结核病”的实践活动。课下,学生的宣传地点是校园和集市。小宣传员们有的向同学、老师、赶集的人讲解,有的发放传单,还有的做即兴采访,好不热闹。

  高宇轩老师执教的《微公益,让爱心更有力量》。课上,高老师解读了微公益概念,接着高老师展示小学公益教育课程为教师们编写好的PPT材料,学生仔细的观看和思考。接着学生们围绕着这些感性材料讨论“微公益和你之前了解的公益活动有什么好处”。同学们热烈地交流这生活中看到、听到、做到的微公益事例。在讨论和交流中学生们对微公益概念理解了,也知道微公益可以通俗地简单地宽泛地理解为“是从看似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学生们很受启发,纷纷表决心,今后多做微公益活动,传递爱心,传递正能量。学生们讨论决定开展 “告别白色垃圾”公益活动。活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学生制作环保袋。学生们有的用旧报纸剪贴成袋子,有的用旧仔裤缝制成手提袋,有的用布头拼接成书包,很有创意。第二是上街捡拾白色垃圾,以自己的行动实践“微公益”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聚沙成塔,积少成多道理。学生们一路走,一路捡,垃圾装满了一大袋子。第三是走进社区,到集市上宣传环保,将自己请字制作的环保袋送给拿着塑料袋的居民,并递上他们事先写好的保护环境的传单。在活动中学生们为自己能勇敢地向居民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感到自豪,当居民赞同他们的建议时,更是无比的兴奋,觉得自己能为社会做点什么了。

  两位老师对公益观点的传授和学生公益活动的完成,是按照小学公益教育课程的宗旨: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为主,课下以学生自主实践学习的公益知识,即开展活动为目的。这一宗旨充分体现了,公益教育是知行统一的教育。这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和倡导的重要理念!

  三、小学公益教育课程开发和实验的收获。

  小学公益教育课程的实验,使师生对公益活动有了深入地了解。从备课到上课再到实践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公益活动进行的。教师讲解公益活动,学生探究公益活动,师生共同践行公益活动,所以,公益活动已在师生心里悄然扎根。同时教师的探究式教学水平也有了加大的发展。

  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与人沟通、反思应变等能力。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角色是小宣传员,他们敢于向集市中的陌生人宣传、讲解、发放传单和采访,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了不起。马天意同学采访一位爷爷时问到:“爷爷,您知道怎么预防肺结核病吗?”没想到那位爷爷知识很丰富,一下子说出了很多方法。马天意本来想向爷爷做宣传的,没想到,台词都被爷爷抢先说了,就随机应变到:“爷爷,您的知识可真丰富啊!谢谢您的参与!”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对答,但也能看出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有效利用家长资源。课上和课下,我们都邀请了家长志愿者,欢迎他们全程参与我们的公益活动。让我惊喜的是,家长不但参与了,而且认真负责。课堂上,他们与老师、学生讨论交流。实践活动中,他们一直跟随学生的队伍,帮助学生举着宣传旗,拎着垃圾袋,鼓励学生发传单等。尤其是到路口时,他们会主动拦截来往的车辆,组织学生迅速穿过马路。在接受采访时,家长们都非常激动,感谢让他们了解了学校开展的公益教育课程,并标尺自己要以身作责与孩子一起参与更多的公益活动。由此我们也深受启发,谁说农村的家长素质低呢?关键是在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实践活动重要,但学生的安全更重要。在筹备阶段,我们最担心的是走进社区学生的安全问题。事实证明,只要精心组织,实践活动是可以顺利开展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公益教育课程重在实践体验。一位同学在总结时说:“我们捡拾白色垃圾,大街变干净了。”这是学生体验到的。当我们宣传结束往回走时,学生发现地面上有一个他们发放的环保袋,生气地捡了起来。这时,他们已经对乱扔的人产生不满的情绪,这说明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已经内化为他们的一种意识,并且能够明辨是非,这是实践活动的结果。

  小学公益教育课程只是刚刚起步,我校会继续开发建设具有公益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公益教育环境,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力量。(北京房山区交道中心小学德育主任孙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