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公益资讯 > 正文

把荒漠染绿 让幸福可见 ——“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公益项目让荒漠结硕果

2024/06/14 12:07公益时报 李庆

  荒漠化防治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

  纵观世界,荒漠化防治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口。在我国,荒漠化防治经过多年实践探索,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沙止漠之路,以“三北”工程为标杆,探索了一系列影响世界的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方案。

  2007年,由中国绿化基金会发起的“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公益项目在甘肃、宁夏、辽宁等三北地区接续实施生态扶贫造林,有效改善和修复了区域生态环境,遏制了荒漠化蔓延趋势,并帮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生活。

  17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吸引超过9000万爱心人士支持参与。项目累计种植和养护沙棘树、石崖茶、枸杞林、“晚秋蜜”桃、古茶树等生态经济树种1914余万株,绿化荒山15.4万亩,援助家庭3.78万户。

“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宁夏枸杞基地郁郁葱葱

  片片沙棘、枸杞将荒漠染绿,改变了西北地区的陈旧底色。丰收的红果带来了幸福,农民增收致富过上了新生活。

  2007年至2011年,“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援助甘肃定西地区贫困家庭种植大果沙棘树。在通渭县落地实施的5年间,为近10万种植农户搭建了脱贫、创收平台,共栽植大果沙棘664万株,成活(保存)率达70.03%,成功改善了当地干旱生态环境的同时,援助1.66万户贫困家庭发展8.3万亩大果沙棘生态经济林。

  种下希望树,收获幸福果。甘肃沙棘林丰收的喜悦延续到了宁夏。

  2015年,“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落地宁夏回族自治区,这里曾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东、西、北三面被沙漠、沙地包围,干旱少雨,土壤侵蚀严重。

  枸杞是中国传统中药材,枸杞树也是防风固沙和改良盐碱地的先锋树种,生长周期一般为20年,初果期、盛果期至轻度衰退期长达12年。在合理养护的情况下,可持续16年产生收益。中国绿化基金会经过深入的考察调研,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枸杞作为资助林种,在宁夏多地开展绿色公益循环产业项目。

  在2015年-2017年期间,共援助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乡村的2100户贫困农户在的荒漠里,种上140万株枸杞树,造林5600亩。2018-2021年,项目资助范围拓展到宁夏的吴忠市红寺堡和中卫市中宁县多地,援助种植枸杞19456亩,为宁夏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助推作用。

“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受益农户采摘枸杞

  生态经济林大面积种植对项目地生态脆弱等问题起到了缓解作用,同时解决的还有农民的生计。从输血到造血,让当地百姓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截至2023年11月,项目已辐射宁夏三市六县,累计投入资金约4658万元,提供苗木约843万株,栽植枸杞37224亩,受益农户6300人。

  “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连续9年扎根宁夏乡村,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家庭增收和乡村经济发展多重效应,共赢的背后,是新型公益模式的持续赋能。

  项目自2015年落地宁夏以来,以“公益机构+捐资人+政府+农户+合作社”协同联动的新型生态保护公益模式,真正形成了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格局。

  不仅通过销售枸杞带动合作社和种植户直接受益,还为农村创造了用工机遇。多样的运作模式,使农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经纪人等多元化方式参与项目,为周边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同时,引导合作社与当地相关龙头企业的对接,助推农户融入相关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闭环发展。

项目地周边农户通过参与枸杞采摘获得收益

  十七年聚焦荒漠化防治,十七年探索生态富民,十七年助力乡村发展,“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依靠稳定可复制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支持区域逐步向其他地区延伸。甘肃、宁夏、广西、云南、辽宁……适地适树种植经济树种,助力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目标,打造了成功的“绿色公益循环产业”模式案例。

  多年来,“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已成为优质公益项目品牌,先后获评第十届“中华慈善奖”、2021“乡村振兴示范案例”、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优秀案例、行动者联盟2022公益盛典“乡村振兴行动奖”、第十一届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

  随着“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的持续深入推进,参与荒漠化防治的步伐越走越稳,与“三北”工程、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结合日益紧密,已从最初帮助当地贫困家庭实现劳动脱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迭代升级为以目前乡村振兴为主要目的生态富农造林项目。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