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公益资讯 > 正文

寻找最美医务社工 | 席园园:服务精神疾病患者的过程是充满爱的经历

  为弘扬医务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树立医务社会工作者先进典型,宣扬医务社会工作者案例,《公益时报》社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金赛药业等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第三届(2023)寻找最美医务社会工作者”系列活动,并推出“第三届(2023)寻找最美医务社工”系列访谈活动,旨在弘扬医务社工精神,发掘榜样的力量,共同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发展。

  本期访谈主人公:席园园,天津市安定医院中级社工师,在天津市安定医院开展临床医务社工工作。作为面向精神健康方面的一线医务社工,需要在精神病学、心理学、护理学等方面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实务工作经验及较高的现场应急处置能力。虽然有很大的挑战,但是她觉得与患者在一起,是一段充满爱的经历。

  以下为访谈实录>>>>>>

  《公益时报》:简单介绍自己以及日常工作内容。

  席园园:作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医务社工,已经在社工领域走过了将近15年。2015年,怀着接纳、共情、同理心的价值观,走到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的身边,为他们提供就医帮助、人文关怀、心理关爱、公共卫生倡导等服务。

  《公益时报》:为什么会从事这份工作?

  席园园:每次活动前看到患者期待的眼神和活动时那些久违的笑脸,听到“看到社工就像看到阳光一样”的真心话语,真切感受到患者的真清流露,让我们感觉与患者在一起,并不是像世人所想象的那么可怕,而是一段充满爱的滋润的经历。这种爱会让灰蒙蒙的天空变得更加晴朗,更加阳光,希望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我们,跟我们一起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将爱奉献给这个相对被遗忘的群体,把志愿服务的精神扩大并传递下去。

  《公益时报》:在医务社工服务过程中遇到的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席园园:精神健康医务社工面对的服务群体相对更加脆弱,尤其是跟急性期的重性精神病患是无法沟通的,而家属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又较为贫乏。所以在开展工作中,需要对家属进行大量的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开展院前服务外展工作中,家属不了解患者的表现其实是疾病导致。医务社工需要在伦理、价值观及法律框架内跟公安机关、120急救中心、社区居委会及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从而为患者入院提供最便捷的绿色通道服务。这需要医务社工在精神病学、心理学、护理学等方面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实务工作经验及较高的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对医务社工的挑战比较大。

  作为一名一线医务社工,我曾经在封闭式病房工作了6年,并先后策划开展了心悦阳光大讲堂、二月春风、医路相伴等多个针对重性精神病患和家属的公益项目,通过日常查房探访对于重性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有所掌握,在跟这类患者和家属工作时积累了一些经验。

  《公益时报》:从事医务社工服务过程中,让你最感动的事是什么?

  席园园:曾经遇到一名精神疾病患者家属,一大早急匆匆联系院前服务,向我们求助。我在医院见到患者母亲时,其正在门诊大厅座椅上啃馒头。详细了解求助原因后,得知是一名单亲妈妈,从甘肃赶过来,患者是她的养子。了解到其家庭经济困难后,为劝说孩子住院治疗,我尝试协调患者所在片区派出所,所里立刻派出三名民警骨干,用警车将患者护送到医院,直至其办完住院手续方才离开。

  《公益时报》:简单介绍案例以及根据案例分析医务社工在该领域的创新、总结、经验等内容。

  席园园:院前服务项目为存在两害风险或行为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开展院前处置及转运服务,设立收治热线,开展外展服务,开通绿色通道,解决患者送诊难、住院难等相关问题。

  采用项目化管理方法,以需求为导向,从政府关心、公众关注、社会需求的角度立项,并且整合精神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护理学等多学科资源,注重运用政府资源和政策、媒体的宣传和助推、整合公安机关、精神专科医院、天津市红十字会非营利机构、街道政府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利用多方联动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公益时报》:对医务社工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席园园:第一,医务社工专业能力亟待提升。一方面,医务社工专业教育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缺乏相应的理论学习及实务实践;另一方面,医务社会工作在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方面尚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和实务导向。

  第二,医务社工的职业晋升通道尚不明确,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医务社工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较低。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