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公益资讯 > 正文

刘铸伯与穗港慈善教育事业

2021/01/12 12:21公益时报 陈晓平

广州育才书社

刘铸伯

  ■ 陈晓平

  刘铸伯(1867-1922),原名刘鹤龄,在香港出生,广东新安县人。

  刘铸伯出身贫苦,因得到受教育机会而成才,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发家以后,十分热心慈善事业,先后担任东华医院总理、保良局总理,救助贫病同胞、被拐卖妇女。同时,他在广州、香港创办育才书社、孔圣会义学,成绩卓著,给无数寒门子弟提供了教育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状况,也为近代社会转型培养了大量人才,堪称近代慈善“养教并重”思想的突出代表。

  幼时,刘铸伯因家贫无法入读正规学校,其父把他送到西营盘的冯富义塾。所谓义塾,是指慈善机构资助的华文学校,由塾师教授识字、算术等简单课程。刘铸伯学习十分勤奋,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12岁那年,其父不幸去世,寡母伍氏以做女红供他读书,成功考入中央书院(后改名为“皇仁书院”),成绩优异,所获奖学金足够支付学费。

  1885年,刘铸伯从中央书院毕业,担任香港天文台书记官,1888年投身商海,出任一家货仓公司买办。1890年,刘铸伯开始经营茶叶生意,逐渐发家,声誉鹊起,1893年出任屈臣氏大药房总买办。买办是近代洋行的销售负责人,多都由受过英文教育的华人担任。而屈臣氏则是香港历史悠久的企业,刘铸伯加盟以后,在远东的业务不断壮大。

  广州育才书社

  1901年,刘铸伯预见到中国将需要更多新学人才,与香港著名犹太商人嘉道理(Ellis Kadoorie)一起,集资20多万银元,在香港、广州等地创办育才书社,为华人贫寒子弟提供中英文双语教育。嘉道理久居香港,对华人有着很深感情,捐款最多,担任育才书社主席,刘铸伯担任司理,实际负责筹办、管理工作。除商界闻人外,他也向省港热心教育的社会人士广泛募捐。刘铸伯对书社事宜无分巨细,凡是关涉校舍、资金、生源、师资等关键事项,必亲力亲为,不敢稍有懈怠。书社的管理人员,除刘铸伯外,还有仁记洋行梁仁甫、新沙宣洋行黄竹友、新旗昌洋行冯华川、渣甸洋行何泽生等买办。

  当年夏天,刘铸伯专程来到广州谒见两广总督陶模,呈递创设育才书社禀帖。陶模大为赞赏,批示“应即准予立案”,他本人答应担任书社粤省总主席,随后捐款500银元作为提倡。在陶模带动下,省城绅商也踊跃捐输,其中“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一人就捐了2000银元。按当时币值,500个银元可购买一座中等规模住宅。

  书社最初在广州设立三个校区,一在西关多宝路附近,一在城内粤秀街,一在河南鳌洲(今海珠区南华西街鳌洲社区),以鳌洲校区为总部。鳌洲本是珠江边一个长方形小岛,今已与陆地连成一片。书社开设多种中、英文课程,学生均免收学费,课本也由学校赠送。刘铸伯特地从英国请来教育家谟亚担任校长,开学当天,邀请举人江孔殷、潘宝珩莅临,举行隆重的祭拜孔子仪式。不久,取消两家分校,集中在鳌洲校区教学。学校每天上午讲授英文课程,下午讲授中文。《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逐渐实行新政,各类英文人才供不应求,育才书社学生十分抢手,毕业后大多进入电报局、海关、邮政局工作,也有一些毕业生转往商界发展,如黄锡彬做到美孚石油公司买办。

  广州育才书社为新政培养实务人才外,还涌现了几个突出的风云人物。黄嵩龄,广东台山人,考入育才书社时年已33岁,毕业后进入交通系统,1917年当选为广东省议会议长。陈公博,其父陈致美曾任广西提督,在游历南洋时参加孙中山的革命事业,1906年发动反清起义失败,被永远监禁。

  吴耀宗(1893-1979),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领袖,广东顺德人,出生于广州河南永兴街一个贫寒家庭。1908年从育才书社毕业,考上北京税务专科学堂,入海关工作,在北京受洗加入基督教。1924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参加宋庆龄“保卫中国大同盟”等进步组织的工作,广泛进行抗日爱国宣传。1949年受中共中央邀请,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10月1日参加了开国大典。1950年,由吴耀宗领衔,40名教会领袖发表“三自革新宣言”,成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众望所归的领袖,长期担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全国人大第一至第五届常委。

  孔圣会义学

  刘铸伯早年就读的中央书院,既讲授英文、数学、物理等“西学”,也重视学习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文化,他毕生都保持着对儒学的崇敬。功成名就之后,他与一众同道在香港创立孔圣会,出任主席一职,在大力弘扬儒学的同时,发愿给众多失学儿童提供基本教育。刘铸伯坚持“注重实业教育”“打破作官思想”的教育方针,又极其注重传统伦理教育:“查近年办学者,多以新学为根本,几视旧学为赘疣,不知旧学之中,自有诸多好处包涵,盖孔圣伦理之学,最足以引正后学之心思。”

  刘铸伯精心制订了《孔圣会办理学务章程》,先后在香港、广州、香山石岐创办11所“孔圣会义学”,每所学校学生或数十人,或百余人。1909年,刘铸伯派教育家杨碧池率同会众21人来到广州,择地河南龙溪首约13号,创办孔圣会义学第一校,学生人数160多人。学堂课程内容采中西合璧,汉文部开设文学、经学、历史、修身课程,英文部开设英文、算术、地理、卫生、救生等科目。刘铸伯还在第一校校内创办《孔圣会星期报》,报道弘扬传统文化、学务方面的动态。该校开办不到两年已成绩斐然,1910年广东全省学务处对广州70多间学堂进行全面评估测验,而广州河南孔圣会第一校名列前三。在第一小取得成功后,孔圣会又在番禺沙西创办第十校。

  刘铸伯兴办孔圣会义学,总结了育才书社的经验,务求稳扎稳打,量入为出,让每间学校办学经费能保持来源稳定。在长期劝捐过程中,他形成了以冠名方式吸引绅富赞助的思路,由冠名者提供一半经费,孔圣会再补助另一半,使得学校数量稳步增长。作为提倡,他自己率先捐建一所“铸伯义学”,到1917年,在香港的冠名义学猛增到21所,到1921年底达到30所。富商李葆葵、李亦梅父子,每人各捐建一间,分别命名为葆葵义学、亦梅义学,传为佳话。孔圣会派出热心绅士充当视学,巡视各分校教学、考试情况,办学成绩出色的加以表彰奖励,使得各义学能保持较好教学水平。

  当年香港失学儿童甚多,皆因普通工薪阶层交不起英文学校的高昂学费。刘铸伯持之以恒的义举,为众多寒门子弟提供了教育机会,也打开了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空间,可谓功德无量。

  买办与慈善教育

  明清慈善的突出特征是“士绅主导,以养为主”,也即慈善机构由有功名的士绅掌管,收养少数孤儿、寡妇、流浪汉等,目的在于加强国家教化,不重视受助者的未来发展。与之相比,近代慈善由士绅主导转变到商人主导,慈善资源得到极大扩充,向“教养并重”“以教为主”转变,侧重通过教育培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在慈善的近代转型过程中,粤港买办商人扮演着先驱者角色。1869年香港仁记洋行买办梁云汉发起成立东华医院,1871年广南洋行买办陈次壬领衔创办广州爱育善堂,由各行业商人以民主选举方式推举慈善机构管理层,董事实行轮值制,从商界广泛汲取慈善资源,代表着中国慈善近代化的起始。爱育善堂创办伊始即开办多所义学,东华医院随后跟进,开创了“教养并重”“以教为主”的慈善新潮流,刘铸伯则是这一近代慈善思潮最重要的实践者之一,他兴办义学的善举极大弥补了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其贡献值得后人铭记。

  (据《善城》杂志)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