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CSR新闻 > 正文

英皇集团杨受成、杨政龙:父与子的家族慈善传承样本

  今年5月,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与集团副主席杨政龙共同出席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第二十届 (2023) 中国慈善榜”,分别获得“中国慈善二十年‧慈善领袖”及“年度青年慈善家”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英皇集团从一家1942年成立时的小钟表铺,发展到现在成为一家拥有六家上市公司的集团,在杨受成的带领下,集团的发展一直与慈善的发展如影随行。

  受香港企业家、慈善家邓肇坚的影响,杨受成从1970年起,开始带领集团参与慈善事业,重点关注长者关怀领域,至今已有五十余年。1998年,杨受成带着只有12岁的杨政龙到了湖北水灾现场,父亲“运筹帷幄”,给灾民运送物资帮助他们度过人生困境的行为,给杨政龙的心里埋下了慈善的种子,并随着父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长出了“关爱青年人”的慈善之花。

杨受成、杨政龙父子共同出席中国慈善榜,见证中国慈善二十年辉煌,并参与其中

  在父亲杨受成的眼里,儿子杨政龙是一位“谦逊有礼、很有社会担当”的年轻人。他希望儿子除了经营好公司业务,照顾好英皇大家庭,能够在他感兴趣的青年事务工作领域继续潜心钻研,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在去年开始担任英皇集团副主席的杨政龙眼里,父亲杨受成是自己前行路上的楷模,父亲“诚以待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争气”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以诚为本”。在公益慈善方面,父亲更是启蒙恩师,让他在很小年纪就知道,做慈善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杨政龙在传承父亲慈善精神的同时,又有自己的慈善创新和慈善特色。父亲杨受成认为“善在人为,行有余力,就得回馈”,他关爱长者,在湖北、河北、江苏、广西和香港自主兴建十多家老年中心,先后成立两支慈善基金,英皇集团员工和艺人每年都会组成义工队探访;而“充满正能量”的杨政龙秉持家族爱心传承,持续帮扶基层生活,尤其关心青年人。同时,利用自己作为青年人对科技的敏感和娴熟,将现代科技运用于慈善之中,在实现慈善传承的同时,又融入了时代的科技新元素,让慈善执行的效率更高,受众更有针对性。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财富阶层的“创一代”们,在面对财富传承问题的同时,也面临家族精神传承的问题,家族精神的传承是家族财富传承的基石。而家族慈善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不仅可以实现家族和家族财富的永续传承,更扩大和彰显了家族的社会影响力和历史责任感,成为家族传承和文化延续的一种优良路径:家族在散财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促进财富增长。

  在杨受成、杨政龙父子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慈善榜相关荣誉之后,《公益时报》特意专访他们,希望通过与这对父子的对话,通过这对在商业和慈善领域都有影响力的父子对于慈善行为以及家族慈善传承经验的分享,提供财富家族如何进行慈善传承的一个样本,也为更多的财富阶层带来家族慈善传承的启发,让家族慈善之树在财富的土壤中枝繁叶茂,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

  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

  慈善信条 从不动摇

  《公益时报》:首先祝贺您获得“中国慈善二十年·慈善领袖”。从2007年第一次参与中国慈善榜到今年已经连续16年,每年您都凭借不同的慈善贡献获得当年的慈善荣誉,这种对于慈善坚持的行为值得尊敬。您每年坚持行善的动力是什么?

  杨受成:我是从1970年起开始参与慈善事业,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我们主要在长者照顾、善终服务、教育发展及乡村振兴等领域积极行动,参与推动国家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很感谢中国慈善榜对我开展慈善工作的肯定,我承诺自己一定会努力继续把慈善事业做好。

杨受成慈善基金积极支持祖国文体界,为2008北京奥运金牌健儿提供奖金

  我一直坚信“善在人为,行有余力,就得回馈”的慈善信条,从不动摇,我也希望将这个信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并长期坚持下去。

  《公益时报》:慈善让自己有哪些感悟和收获?

  杨受成:我们在湖北、河北、江苏、广西和香港资助兴建了十多家老年中心,总计提供超过3000张床位,主要针对“三无”老人提供收容及临终服务,并先后成立了两支慈善基金。在此过程中,英皇集团的员工和艺人们每年都会组成义工队做探访,会参与到很多面对不同慰问对象的康养慰问、保健讲座等形式各异的活动中。他们主动加入到集团的公益行动,形成“合力”,积极推动我国的老人和青年福利事业发展,让我倍受鼓舞。

  未来,我和集团上下会更努力推动公益慈善的永续发展,在公益道路上砥砺前行,带动更多人参与慈善事业,创造更多共享价值。

  《公益时报》:可不可以分享一下在多年行善过程中对自己触动比较深的几个故事。

  杨受成:我们很久前捐款兴建的“杨受成慈善基金(顺平)老年服务中心”于2009年投入运营,2013年“杨受成(中国·顺平)关爱老年中心”正式运营开始,担任这两个项目的张恒院长从项目落成后一直工作到今天。

  秉持着“还老人一双儿女,给老人一个家”的服务理念,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张院长带领工作人员,把项目内700余位老人照顾得十分周到,让他们拥有了幸福的晚年生活。2020年11月,杨受成慈善基金(顺平)老年服务中心从550家养老机构中脱颖而出,通过了2020年度河北省三星级养老示范机构的评定;2021年7月,张院长作为河北省推选的唯一一家养老机构的先进代表人物到河北省民政厅进行汇报。这种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带动了他的团队,更给了我们信心!

  还有就是2021年7月,当时河南省遭受暴雨突袭,我们集团当即决定捐款救灾,支持河南防汛抢险救灾工作。最令我感动的是我们旗下艺人都停下手头工作,在一天时间内纷纷响应,真可谓是“一呼百应”,我们的捐款名单不停地更新,好似“接力棒”一样,众人齐心力挺河南受灾同胞及救援人员。最终我们一共捐助1435万元,采购救灾物资,保障当地群众人身安全。

  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

  《公益时报》:儿子杨政龙也身体力行参与慈善,去年与您一同荣获“慈善传承楷模”称号,今年更是获得中国慈善榜的认可。您用哪些方式,培养儿子跟随您的步伐,走上行善道路?

  杨受成:其实没有什么“妙招”,我想就是言传身教吧!因为我们一起生活,待政龙加入英皇集团后我们又一起工作,集团内不同业务开经营会议时候他都在我身边,潜移默化地受影响。

1998年杨受成博士向湖北灾区捐款捐,年少的杨政龙陪伴在侧

  公益慈善方面的工作,1998年湖北发生水灾我就带着他到湖北灾区探访、捐款,他跟我说过那次经历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可能就是在他心中种下了“关爱社会、回馈社会”的种子。最近这几年,他在香港联合一些公益机构发起针对不同人群的慰问活动,还多次前往内地不同的乡镇为长者提供帮扶服务。我记得他还带领我们集团的义工同事去过打工子弟学校和小学生开展趣味运动会。他一直都很关注青少年教育发展。

  《公益时报》:在您的眼中,儿子杨政龙是个怎样的孩子?具备哪些优良的品质?

  杨受成:政龙是一位谦逊有礼、很有社会担当的年轻人,尤其是疫情时期积极整合身边各方资源、筹措资金,为香港青少年、基层家庭提供帮助。他通过香港青年联会成立“童心抗疫You And Me”,派送超过价值1.5亿港元的抗疫物资,31万个抗疫包,服务近700所学校,惠及大约31万个学童家庭。无论是疫情期间推出的“共·融舍”房屋共享计划,还是为有困难的基层百姓、学童家庭提供必备的基础生活、卫生用品,担任香港青年联会主席的政龙多次率领青年义工,给有需要的人士汇聚更多的关爱及希望。

  《公益时报》:对儿子的期待有哪些?希望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带领英皇集团取得怎样的成就?

  杨受成:我希望他能够肩负重任,除了经营好公司业务,照顾好英皇大家庭以外,能够在他感兴趣的青年事务工作领域里继续潜心钻研,着眼于每个细节,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坚定目标 传承公益

  《公益时报》:您和英皇集团未来的慈善规划有哪些?

  杨受成:坚定目标,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希望未来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实际行动将公益美德传承延续。去年是英皇集团成立八十周年的重要年份,我们也提出了在以下几个领域要继续深耕,作出应有贡献:长者关怀、青少年发展、社区共融、资源共享、环境保护等。

  《公益时报》:香港让您比较欣赏的慈善家有哪些?

  杨受成:在我行善之路最初阶段,在香港备受仰慕的大慈善家邓肇坚可以说是我的领路人。偶然结识,邓肇坚对作为后辈的我来说又少不了提携。邓肇坚对我的启蒙,促使我决心回馈社会。邓肇坚先生相信捐款慈善是为自己积德,更能造福世人。除了经常大额捐款兴建医院之外,更是亲力亲为,每年寒冬派棉衣,新春探访长者,大派利是。他的善行深深打动了我。邓肇坚为香港慈善屡开先河,既是良师更是益友,指引我前行。

  《公益时报》: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和慈善家,有哪些人生的感悟可以分享给社会大众?

  杨受成:做人,首先要争气,要强。古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时代的洪流中必须做到坚定自己内心,现在都流行讲“不忘初心”,我很认同这个道理。

  经商,我非常认同“诚信赢天下”的理念,英皇集团成立于1942年,最早起源于钟表零售业务,其后不断扩展,至今成为业务多元化的综合企业集团,经营范围包括地产、金融、钟表珠宝、娱乐文化、酒店、数码媒体和生活品味等。其实开创和经营如此多的业务板块,除了要能敏锐地抓住商机,更是对企业“经营理念”和“现金流”能力的考验。

  慈善,“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慈善从来不是易事,投身公益慈善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帮扶送到真正有需要的人那里,并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公益时报》:有什么最想对儿子说的?

  杨受成:加油努力,越努力、越幸运!

  英皇集团副主席杨政龙:

  感受到肩上重任

  《公益时报》:首先恭喜您获得“年度青年慈善家”荣誉。我们知道您还担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及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北京青联副主席及香港青联主席等多项职务。在这些职务里,最喜欢哪个职务和身份?在喜欢的职务和身份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杨政龙:同时作为全国青联委员、北京青联副主席和香港青联主席,其实我都还蛮喜欢的,也很沉浸在不同社会职务和身份赋予我的使命感之中。这些职务看似地区和垂直领域不同,但其实都紧密围绕在当代青年所面对的“四业问题”,包括学业、就业、创业、置业这四大方向。在这个大的领域内,我确实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杨政龙关注青少年发展,与香港希望种子篮球队的同学们参与体育锻炼

  针对香港基层青少年家庭,我们持续帮扶,在“给予”的同时,培养青年们的“主人翁”的意识,希望带动更多的青年人和我们一起回馈社会,实现“共享价值”的公益精神,推动青年向上流动。

  《公益时报》:从去年开始您担任集团副主席的职务,感受到了哪些和以往不一样的责任和压力?

  杨政龙:坦白说我更多感受到的是肩上的重任。回顾过去80年,英皇集团由1942年时的一间小钟表铺,发展到今日拥有六家上市公司的多元化集团,这当中集合了祖辈及父辈的功劳。因此在新职位上,我希望能够在秉承祖父辈基业的同时,引入更多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在集团稳健的基石上寻求突破,充分发挥各业务间的协同效应,令集团持续增值,为社会创造更多共享价值。

  《公益时报》:您担任集团副主席期间,英皇集团发生了哪些变化?用哪些管理方式带领英皇一起成为更有责任感的企业?

  杨政龙:作为一家业务多元化的综合企业集团,英皇集团经营范围包括地产、金融、钟表珠宝、娱乐文化、酒店、数码媒体和生活品味等。早在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已率先在内地开展业务,至今足迹更遍及内地及海外。多年来,集团致力稳中求变,协同创新,成就多赢的竞争力。

杨政龙参与英皇国际旗下地产项目的开发和管理

  我希望通过我的青春思维继续推动集团多元化发展,为客户增值,如引入先进的大数据和云服务等到我们的零售业务、内部管理系统升级领域等;另外也开始助推我们的文化产业板块涉猎元宇宙、虚拟技术等潮流科技。

  我们公司有非常多的“老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很高,这些人才是我们珍视的资源;面对现在职场逐步年轻化的大背景,我们也吸收了很多青年才俊,除了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实现个人价值,也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更适合年轻人的交流方式而开展的内部分享会、义工活动凝聚共识,在构建企业文化的同时,也投入更多精力在员工关怀方面,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收获幸福感”。

  《公益时报》:我们知道你也参与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文化及艺术方面的工作,可以分享一下吗?

  杨政龙:是的,我被特区政府委任为文化委员会及香港艺术发展局成员,我很高兴能以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文化产业代表,另一方面为青年代表,积极推动香港演艺和文化方面的发展。我认为香港和内地业界必须多组织跨界别交流活动,说好中国故事、说好香港故事。另外,也要致力建立粤港澳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助力建设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公益时报》:去年您和父亲一起获得“慈善传承楷模”称号,对慈善的坚持让人敬佩。这些年您一直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力是什么?

  杨政龙:延续慈善精神,传承慈善理念,秉持家族爱心传承。我的父亲常常提醒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尽自己所能,为有需要的人及时提供援助。

  我非常关注青年培养和就业问题,因为我本来也是青年,所以对于同龄人的生活、工作情况非常熟悉,我希望能通过我吸取到的来自职场、社会上的经验,为他人提供更多更优选择。

  《公益时报》:慈善让自己有哪些感悟和收获?对自己的事业是否有帮助?

  杨政龙:今后,我会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继续履行“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责任,秉承父亲的慈善精神,为青年发展、养老服务、教育、文化等领域提供更多支持。

  其实我认为经营企业业务和开展慈善事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投身到社会公益领域后,我才切身意识到原来我能做的事情有这么多!如何精准地将帮扶送到有需要的人群中,其实对于项目前期策划的要求就比较高。这也如同做生意,有好的想法不难,但从设计到实现的整个过程,同样需要市场调研、数据分析、跟踪访谈、持续优化等全流程支持,我很享受开展英皇集团的事业和其他工作,这能够让我发挥更多作用,创造价值,也更加有意义。

  《公益时报》:可否分享一下您多年行善过程中,对自己触动比较深的几个故事。

  杨政龙:香港第五波疫情来临的时候,我们多次和青年义工包装防疫包,又亲身走访香港多个小区,将防疫包送到基层学童的家庭。其实当时大家都很紧张且手足无措,但也感谢现代科技(我本身也很关注新科技、潮流动态),我们通过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迅速集结物资,并将线上线下结合,分成小组,通力合作运送和派发物资,并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追踪。

面向香港基层家庭年轻人的BeLIVING Youth Hub住宿项目正式推出,大获香港青年欢迎,目前入驻率已有七成

  第二点是运用了英皇集团资源与慈善团体合作推出“共‧融舍”过渡性房屋计划,为背景、文化不同的基层家庭解决燃眉之急。今年,在香港特区政府的指导下,扩大“青年宿舍计划”,在3月已率先成功打造“首间由酒店转成的青年宿舍”——BeLIVING Youth Hub,这是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将酒店和旅馆转作青年宿舍用途的资助计划”下推出的首个项目,距离港铁铜锣湾站只有约5分钟路程。现已有香港青年成功入住,让切实解决年轻人的居住问题,并创造性地为他们提供不同兴趣小组、实习机会、社交平台,让丰富的内容填充到他们的每日生活。

  公益之火去传承

  《公益时报》:父亲的哪些教育方式,让您一直在坚持行善?自己最早做慈善是在什么时候?

  杨政龙:1998年湖北发生水灾,当时我才12岁,我还记得那时我第一次跟着父亲到湖北灾区探访。水灾后的场面到现在还历历在目:受灾地区的房屋被洪水摧毁,灾民们急需得到救助。父亲杨受成在当时第一时间捐款,更是调动捐赠灾民们所急需的生活必备物资,对灾民们提供支援和帮扶。

  这么多年来,看着父亲以身作则带动集团上下投身公益,这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将公益之火传承下去的信念。

  《公益时报》:在您的眼中,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父亲哪些优良品质值得您去学习?

  杨政龙:其实我在各方面都把父亲当成前行道路上的楷模,他是一位诚以待人、乐观积极的人,他的座右铭是“争气”。在经商和企业治理方面,他时刻提醒我要“以诚为本”;在公益慈善方面,父亲更是我的启蒙恩师,他让我在很小年纪就知道,做慈善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我对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也格外重视。如我刚才所讲,我非常关注青年发展事务,我希望通过自身影响力为青年人做表率,带动我的同龄人,与青年同行,让有识之士可以发挥所长, 成就梦想。

  《公益时报》:未来在发展好英皇集团的同时,个人及企业在慈善方面有哪些规划?

  杨政龙:青年是社会的未来,切实帮助青年解决在‘四业’,即学业、就业、创业和置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青年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注、关心和关怀,有助于促进社会进一步融合。未来,我会继续不遗余力推动青年向上流动,将香港“青年宿舍”项目运营好,助力香港青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公益慈善精神的传承。

  此外,我也希望青年们学会感恩,加入到我们的队伍,积极回馈社会、贡献自己,将互助博爱的精神循环不息的延续下去。

  《公益时报》:希望自己在社会公众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杨政龙:如果用几个形容词描述我,我希望是“充满正能量”“鼓舞人心的”。

  《公益时报》:有什么最想对父亲说的?

  杨政龙:感恩一切,未来可期!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