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ESG > 正文

企业从ESG寻找向善发展之道

  12月20日,2024年度粤港澳大湾区ESG伙伴与年度广州慈善捐赠榜样在由中共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广州市协作办公室指导,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广州日报社)主办的质跃未来·2024粤港澳大湾区企业ESG发展年会中一一正式亮相。69家年度ESG伙伴企业与汇集于此的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未来的生存发展之道,并把目光投向了看似与利润无关的ESG。

  ESG,是指从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的外部性来判断一家企业的表现和未来。然而,关心并参与环境的改善、推动社会的公共议题,做好公司治理,关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很多人觉得,这些都是要额外投入成本去做的事情,而且做得越好成本越高,怎么会和长期盈利能力正相关呢?实际上,两者之间不仅是正相关,而且是强相关。新一代的企业家,逐渐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个颠覆传统商业理论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当下,我们的社会开始追求‘好’和‘善’,这种‘善’已经从个体的社会责任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之中,整个社会都要在回应这种新的需求中,找到自己的长期价值。”在近日举办的2024粤港澳大湾区企业ESG发展年会上,多位专家学者表示,这个阶段的商业智慧不在于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是通过“义利共生”找到企业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想想为什么要,以及如何找到自己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间的最大公约数,或许才是企业最应该“忙着做的事情”。

  提到善,很多人想到了传统的“扶弱济困,救急救难”。在“行善”这件事上面,似乎只有腰缠万贯者能做,无论做什么善事,都是只见支出、难见收益。然而,企业乃至社会对于“善”的理解,正悄然发生变化。

  13.86亿元——这是2024年广州慈善捐赠的“成绩单”,这个数据背后,藏着广州慈善事业的新变局,也展现了慈善事业突破的新风口。

  “善”与“经济”正在悄然结合

  据统计,2024年广州地区662家大额捐赠机构中,313家持续深耕的机构贡献了89%的捐赠总额,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349家新加入的机构为慈善事业注入新活力,占入选机构总数量的53%。总体来看,今年10万元到500万元的捐赠金额占比从2022年的17%增长到2024年的22%,大量的新生力量不断进入慈善领域,虽然刚开始捐赠的金额不高,但发展潜力可观。

  可以看到的是,如今大额捐赠的来源行业更加多元,显示出企业与慈善组织合作开展捐赠的情况更为普遍。慈善事业正在向全社会更广泛地延伸,说明社会的捐赠意识更加普及。

  与此同时,社会对公益慈善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传统的物资帮扶上,而是关注社会议题的长期解决方案以及发展需求。据统计,2024年广州慈善捐赠支出共计13.94亿元,其中来自机构捐赠的慈善支出13.35亿元,偏向于把慈善资金用于“教育助学”“乡村振兴”和“慈善行业支持”三大领域。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慈善行业支持”的慈善捐赠支出占比出现较明显的提升,由2023年度的11%增长到2024年度的14%。

  据专业人士分析,企业发起的基金会逐步成为重要的捐赠主体,大家的捐赠不再停留在单一的“扶弱济困”上,而是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视角共创公益价值。其中,企业的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更是体现了“善”与“经济”的高度结合。

  记者从广州市协作办了解到,今年以来,广州市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贵州省毕节、黔南、安顺三市(州)持续加力升级,高标准完成东西部协作各项协议指标。其中,广州在区域协作方面,共建产业园区30个,新增引进广东企业219家、实际到位投资金额超90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数超2万人;援建、改造帮扶车间327个,吸纳农村劳动力2.66万人。

  对此,捐赠分析也指出,目前社会多方,尤其是企业,对于公益慈善事业正处于“从单一捐款捐物到关注项目效益,再到深度参与项目”的转变过程当中,而ESG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如今,社会各界对善的理解都是多元而复合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二元对立的观念早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社会发展,大家开始关注如何寻找义利并举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企业不再是把“善”当成门面,而是通过把握社会价值的内生动力,寻求下一个时代发展机遇窗口。

  “善经济”到来商业也要向善

  现在,“义利共生”不仅仅存在于概念中。从今年69家企业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当ESG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不仅不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反而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其中,高德地图在2022年正式推出的无障碍“轮椅导航”功能,在两年间,已累计为用户提供超过1.5亿次无障碍路线规划;腾讯发挥平台优势发动用户“一起做好事”,见证上亿人次的爱心流动;金域医学专注“帮助医生看好病”,推动医疗可及性,在技术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以上种种其实都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而是企业用创新解决社会问题,并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延长了自己的商业价值链条。

  有专家指出,这种对长远价值的执着,奠定了一家企业的文化根基,使其能够通过紧密关注社会的需求和利益最大化创新的潜力,并将前沿技术成功转化为实际应用。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社会服务,在环境治理方面,企业的社会价值创造实践更为丰富,也更受政府、社会以及企业多方关注和投入。以广州为例,记者了解到,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大力推动产业“优链”,促进综合能源服务、环保治理、生态修复等绿色低碳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还积极组织企业每年按要求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工作,为产业链企业发展和开展ESG评价奠定了好的基础。推动绿色经济,已成为大家对商业未来的共识。

  绿色金融成企业发展突破路径

  在一线实践中,大多企业很难实现自身“一次性的转型升级”,大家更加需要的其实是积蓄势能。但谁来提供支持,迈过这个“充满挑战的跨越”?绿色金融、资本向善,正成为有效的突破路径。颇有意思的是,绿色金融如今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宠”。广州、深圳、澳门三地的碳交易所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碳金融朋友圈”。截至今年6月,仅广东碳排放配额交易就突破65亿元,稳居全国区域碳市场榜首。

  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等创新产品,如今正在为大湾区的绿色项目引入全球资本。而在广州1.28万亿元的绿色贷款、2000亿元的绿色债券、73.48亿元的碳交易额……一串串数字背后,是金融“活水”滋润实体经济的生动画卷。其中,人保财险广州市分公司推出的“ESG碳金保”项目,让养殖企业尝到了“绿色红利”;大都会人寿则将目光投向了湿地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建设,用金融之力守护绿水青山。

  当资本也在向善,ESG的“短期成本”和“长期收益”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自然而然的化解。与此同时,企业通过ESG实践,不仅在降低环境影响、提升效率,更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创新潜能,实现“1+1>2”的蝶变效应。反过来,新质生产力也在为ESG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据《广州日报》)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