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信息披露迈向“标准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环境、社会及治理(ESG)要素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企业在ESG方面的表现,已成为衡量其长期竞争力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
近日,上交所提供的信息显示,超过2200家沪市上市公司在其2023年度报告中披露了ESG信息。其中,1149家公司单独披露了2023年度ESG相关报告,披露率达到50.6%,同比提升3.6个百分点。
做好ESG,对于企业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吸引投资者有正面意义。中国社科院教授、责任云研究院院长钟宏武告诉记者,在市场竞争中,ESG披露可以作为差异化竞争的手段。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展示良好的环境管理措施和社会贡献,可以在合作伙伴选择、市场拓展等方面获得优势。尤其是在政府和企业采购招标中,ESG表现好的企业可能会更受青睐。
ESG报告实现“数质双高”
MSCIESG评级是国际最权威的ESG评价体系之一,因其评级权威度、公信度高,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主流投资参考依据。
在沪市,多家公司在ESG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以MSCIESG评级情况来看,沪市纳入评估的公司数量从2022年的244家增加至2023年的407家。其中,连续两年纳入MSCI评级的241家沪市公司中,69家公司评级等级提升,A等级以上公司数量由15家增至38家。
钟宏武向记者表示,上市公司ESG报告实现“数质双高”,报告期内企业披露的ESG内容逐渐丰富和细致,体现了上市公司对ESG理念的全面理解和实践。尤其是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代表的部分领先企业的ESG报告在数据准确性、内容完整性和披露深度上都达到较高水平。
钟宏武指出,在行业分布上,ESG相关报告的发布呈现出一定的行业特征。以金融业、钢铁行业、煤炭行业等为代表的高风险、高耗能、重污染、强监管行业,以及电力、水务等与社会公共服务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行业,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更加直接显著,行业ESG披露率较高;机械设备、轻工制造等传统制造业多为中小企业,相对缺乏资源、专业人才和对ESG理念的充分理解,导致披露率较低。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监管要求、污染程度、可持续发展转型压力三个方面因素有关。“披露率高的行业,如金融行业,受到严格的金融监管和行业规范,监管机构对其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有明确要求。而对于一些披露率低的行业,如部分制造业和科技行业,目前的监管要求相对宽松,导致企业披露动力不足。”钟宏武说。
钟宏武分析,高污染行业,如钢铁、化工等,由于其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较大,面临着更严格的环境监管和社会舆论压力,企业倾向于通过披露ESG信息来展示其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努力,降低声誉风险。相反,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行业,如计算机、通信等,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对ESG披露的关注度和紧迫性相对较低。而一些传统行业,如能源、汽车制造业等,在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需要通过ESG披露来展示其在绿色发展、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转型战略和实践成果,以获得政府、投资者和社会的支持。对于一些新兴行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虽然也在关注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其发展阶段和业务特点,转型压力相对较小,ESG披露的优先级相对较低。
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非“二选一”
很多企业往往仅将ESG视为一种公益活动,未能洞察到其背后蕴含的巨大商业潜力,这也是很多企业在发展道路上需要突破的。
奥美中国前任首席增长官陈蓉告诉记者,许多企业将ESG等同于公益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企业要转变对ESG的片面观念,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商业机遇,将ESG真正融入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日常运营中,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她介绍,ESG涵盖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每个维度都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息息相关。以环境维度为例,企业通过采用更环保的生产工艺,可能降低能源消耗和原材料浪费,从而直接降低生产成本,这就是隐藏在环境友好举措背后的商业机遇。“ESG不能只是停留在战略层面,将战略落地,需要建立完善的ESG管理架构。设立专门的ESG部门或团队,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在ESG方面的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例如,财务部门负责核算ESG相关投入与产出,运营部门落实节能减排措施等。像丹麦的维斯塔斯风力系统公司,组建了专业的ESG管理团队协调全球业务部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了在风电领域的长期领先并提升了品牌价值。”陈蓉说。
陈蓉还提出,企业应制定可量化、可考核的ESG目标。将ESG理念分解为具体的指标,如环境方面的碳排放降低比例、社会方面的员工满意度提升幅度、公司治理方面的独立董事占比等,并将这些目标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此外,在战略规划方面,企业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与行业发展趋势。比如,一家制造业企业可能将重点放在节能减排与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上;而一家互联网科技企业则可侧重于数据隐私保护与员工创新激励等方面。通过这种贴合自身的战略规划,才能确保ESG理念在企业长期发展中持续发挥作用,实现品牌价值的长远提升。
在实践中,对于如何实现这种平衡,陈蓉认为,可以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研发和推出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将其与员工职业发展相结合三个方面来完善。
建立标准化体系面临一定困难
随着GRI、SASB等主流ESG标准的逐步普及,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开始逐渐熟悉这些标准的应用,更加关注如何将这些标准与企业运营结合起来,推动标准化、系统化的ESG目标的实现。
今年以来,信息披露、气候转型仍是政策关注的重点,各部委和各地方出台相关政策,督促企业落实可持续发展和ESG要求,展现ESG由虚向实的发展趋势。
监管机构层面,4月12日,在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下,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将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融合,要求上市公司按照指引的规定,定期向公众披露其可持续发展情况,这是内地第一部由监管机构出台的系统性、规范化的可持续信披指引。
11月6日,在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下,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针对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起草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日,上交所还发布了《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财政部也在积极推动企业可持续披露工作。今年5月,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我国企业可持续披露基本准则、气候相关披露准则相继出台。到2030年,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基本建成。
地方政府层面,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苏州、天津都发布了相关行动方案,聚焦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企业开展ESG信息披露,为区域环境绩效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钟宏武认为,上市公司披露ESG的标准化问题是一个重要议题,具有多重价值。对于投资者而言,标准化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不同公司的ESG表现,从而作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同时,标准化也有利于企业自身进行对标和管理,促进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推动整个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效率。
然而,建立标准化体系也面临一定程度的困难。“一方面,ESG涵盖的范围广泛,不同行业的ESG重点差异很大。例如,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环境和社会方面的重点指标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国际和国内的标准协调也是一个挑战,既要考虑与国际接轨,又要符合本国国情。”钟宏武说。
(据《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