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留给了我们,满满的感恩与爱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激战正酣,我国冬残奥健儿们争金夺银,几乎每天都在刷新历史。而在不久前闭幕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许多精彩而感动的瞬间还让大家回味悠长,尤其是那些亲身参与者,心中的记忆更是难忘。
在本届冬奥上,不光是赛场上的运动员,幕后的每一位工作者也是赛事的主角,其中志愿者群体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共有1.8万余名赛会志愿者和20余万名城市志愿者参与服务。闭幕式上的“向志愿者致敬”环节中,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专门用中文向他们表达了谢意。冬残奥会期间,部分志愿者将离开岗位,但冬奥留给他们的财富是永恒的。
“谢谢冬奥,我爱中国!”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志愿者张思敏是一名泰国硕士留学生,冬奥会期间,她被安排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工作,成为了“团建激励组”的一员。
张思敏(受访者供图)
“我的工作是要保障所有志愿者生活愉快,简单来说,就是成为‘志愿者的志愿者’。”张思敏说,那段日子里,他们每天都会通过举办团建活动帮助志愿者舒缓压力,放松身心。比如说利用午休时间组织志愿者们一起跳健身操,或是在春节、元宵节里为大家举办晚会、开展习俗活动,让大家在那里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大家在闭环内服务,肯定都很想念家人,而我也是志愿者中的一员,非常感同身受。通过组织这些活动来让大家开心,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张思敏表示,虽然自己是留学生,但在这次赛事工作中,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主办国的一员。她说:“中国运动员闫文港拿到铜牌的那一天我就在现场,当时激动的不得了,像是自己祖国的运动员拿奖牌一样,这或许就是奥林匹克的魅力吧!”张思敏说,自己18岁时就来到了中国,从小也喜欢体育,知道中国要举办冬奥会后,就期盼着自己能参与其中,感谢中国圆了自己的“奥运梦”。
“谢谢冬奥,我爱北京!”
“这是我来北京读书的第四年,我是个很内向的人,以前只爱待在学校里,没想到有一天也能成为奥运志愿者。”冬奥期间服务于2022北京新闻中心(非注册记者新闻中心)的中国地质大学大四女孩赵艳萍这样说道。
赵艳萍(受访者供图)
赵艳萍说,自己的家乡在四川绵阳,高考那年,梦想开拓视野的她选择到首都求学,她觉得这座城市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又极具包容性,自己很喜欢。“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就知道这里这里要举办冬奥会,但当时觉得冬奥会距离自己很远,完全没有想到有机会参与进来。”
赛事期间,赵艳萍的岗位被分配到了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探梦展区”,那里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企业科技展品,而她的工作就是辅助参观者进行设备体验,同时向大家讲解展品。
“虽然不在第一赛场,但并不会因此感觉距离冬奥远了。我工作的地方有好几块8K大屏,抬头就能看到超清赛事转播,如同身临其境。而且我认为,冬奥会不仅是展示运动健儿风采的体育赛事,同时也展示主办城市的魅力的盛会。从这个角度看,2022北京新闻中心其实是“双奥之城”的另一种“第一赛场”。”据赵艳萍回忆,那20天里,新闻中心每天都会发出数不清的报道,除了与赛事相关的,还有北京的历史、文化、科技、人文等,更加加丰富了自己的冬奥体验,也让她对奥林匹克的理解更加立体。
“谢谢冬奥,我爱家乡!”
00后女孩徐江南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她如今在武汉求学,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她利用寒假回到家乡,也当了一名志愿者。
徐江南(受访者供图)
“能为北京冬奥会服务,是我积蓄了很多年的梦想。”徐江南说,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时自己还是一名小学生,和家人一起去鸟巢看了场田径比赛,至今相册里还留着当时的照片。“那时候还小,只是觉得我作为这座城市的一员很骄傲。不过,只当观众还不够‘过瘾’,我希望长大后能以‘真正参与者’的身份参与一次奥运。”
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后,徐江南就一直关注着赛事的各种动向,还曾去官网报名赛事志愿者,但由于赛事志愿者是从北京高校中选拔,她只能通过户口所在社区申请成为城市志愿者。“其实在哪里都不重要,能参与就好,我是北京人,家乡举办盛会当然要出份力!”徐江南说,接到选中电话的一刻自己特别激动,家人也为她高兴。
赛事期间,徐江南的岗位被分配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海淀区文化广场,作为海淀当地人,她对这份岗位非常满意。“冬奥文化广场是为了宣传奥运文化,带动全民参与运动健身而设立的,冬奥会不仅是运动员的舞台,也是大众百姓的舞台,在那里工作的日子里,我深刻感受到了这层含义。”
徐江南说,海淀区的冬奥文化广场设施建设的非常好,既有体验类的,也有展览类的,不论是文化宣传,还是运动健身,针对不同年龄群体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而自己为了给参观者们做宣传,也增长了许多奥运知识。“穿着志愿者的制服,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很多小朋友都来和我合影,就像2008年时我看到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一样,抛来羡慕的目光!”(本文系投稿,作者:苏石伟)